之前看一篇文章(一時找不到)
講口音和文化/階級之間的關連性
讓我很震撼
 
高二以前
我連ㄙ和ㄕ有什麼差別都還分不清楚
照理說捲舌音沒捲舌
不該捲舌卻捲舌了
應該很明顯到可以被發現
以及發現別人覺得自己很奇怪
但一直到高中
是堯堯才讓我發現這個毛病的
 
有次補習下課打公共電話揪著他亂聊
我要講某某某在四班
堯堯問:四班還是十班
我嚇到了
四班還是十班?
不知道為什麼他聽不懂
然而我也聽不太懂
原來這兩個字是不一樣的
卻無法準確唸出來
令人感到相當沮喪
 
隔天我就跑去圖書館
借了說話的藝術之類的書
開始偷偷地學ㄕ和ㄙ
--失去和思考
 
還有發現
原來還有ㄓ和ㄗ
--知識和資料
ㄘ和ㄔ
--水槽和潮溼
 
為此咿咿啊啊用功了幾週
逢字必念
那時
17歲的我一直很害怕自己是整個宇宙裡唯一四和十還搞不清楚的那個

很難想像吧~

認識我的朋友一定都沒發現
因為被我軟軟的聲音蓋過去了
我自己清楚得很(無奈)

大學以後遇到 Edison(他媽還是國語老師)
又有一個毛病被「挖掘」
那就是ㄣ和ㄥ
--這可要話講到一定程度的~多
 才會被發現吧我想

老實說我現在還是搞不清楚這兩者差別
或自己唸的標不標準
 

然後我又想到
也許我受我媽(客家人)影響很大吧
 
隔壁有一家人是我家的遠親
姓ㄑㄧU(邱ㄑㄧㄡ)
老媽是這麼稱呼的
我也說ㄑㄧU說了好多年
長大以後才改過來
不知道背後被邱家人笑了幾遍
只是也無關緊要啦
因為其實沒什麼好介意的
 
發音還只是一小部份
我覺得我受影響最大是「忘詞」
如果棉條早幾年出現
我也許也會和我媽一樣不經意講成麵條吧
太魯閣號講成鐵達尼應該是目前為止最經典 :b
 
最後
最近發現一個令我驚豔的作家--胡淑雯
出了一本新書「哀艷是童年
喜歡她寫「社會底層」裡的人事物
給我一種很熟悉的感覺
如此清算自己的過去是一件很爽的事情
但她的文裡復仇感從來沒有出現在我身上
也許因為我唸公立小學
又很阿Q的關係吧
 
她的作品:奸細 
-刊載在中時人間副刊

(PS. 文中寫到童年時被老師騷擾的經驗,
 我也有過;好像部份女孩們的童年或多或少都有程度不一被騷擾的經驗¿)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美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